1.身份鉴别
-
对登录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
应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
应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
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2.访问控制
-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
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
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
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
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
-
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
3.安全审计
-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
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
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4.剩余信息保护
5.入侵防范
-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时提供报警;
-
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的安装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6.恶意代码防范
7.资源控制
-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
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
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
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天府数据港官方信息博客 » 学习-主机安全的防范
客官点个赞呗! (0)